记者27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明确了金融机构壮大行动等15项重大行动。根据《行动计划》,我市将加大金融对全市十项重点工作的支持,突出政府引导、激发市场活力、加强资源集聚、夯实安全保障,开启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的新局面。
金融机构壮大行动
全面提升本地金融机构的规模实力、品牌影响力、资本市场利用能力,争取到2022年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00家。
我市将加大法人金融机构新设力度,争取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在西安注册成立,重点推动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外资证券、人身险、农业互助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填补金融牌照空白。大力引进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并促进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整合优化本地国有金融资源。组建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亿元的市级国有金融资本运营管理平台,推动国有金融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金融机构集中。
资本市场筑基行动
抢抓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和创业板、新三板改革新机遇,推进落实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龙门行动”计划,构建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对接合作机制,全面提升本地企业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做大做强上市公司“西安军团”。争取到2022年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10家,储备拟上市企业达到380家。
加强对拥有“硬科技”特质、掌握核心技术、行业地位领先、市场认可度高的“四新企业”的挖掘,实施“一企一策一专班”,加快企业登陆科创板。围绕“6+5+6+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挂牌,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奖补力度。编制上市公司“西安指数”,综合评价上市公司运行情况,为上市公司板块扩容、质量提升提供支持。争取到2022年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2-3家,全市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达到7000亿元以上。推动股权投资机构登记注册便利化,构建全国领先的创业投资环境,加快打造创投之都。
科技金融催化行动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硬科技”产业领域,提升科技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争取到2022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额超过600亿元。
完善科技金融投融资机制,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赢机制,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种子、天使、创投、产业引导和并购基金。充分发挥投贷联动试点优势,融合股权债权投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长周期资金,争取到2022年实现投贷联动规模10亿元。
对在孵企业出现的坏账项目,孵化器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按照坏账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银行风险补偿。实行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到2022年新增境内外上市科技型企业35家。
文旅金融融合行动
依托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构建面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品交易的文旅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布局。
到2022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文旅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增速在20%以上,推出特色金融产品20个,为中小微文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0亿元。支持文旅企业通过上市、专项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积极引导创投机构、社会资本支持文旅产业发展。
能源金融集聚行动
初步建立完备的能源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引进一批专业能源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能源金融产品,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高水平建设能源金融贸易区,提升金融服务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设立天然气交易中心。探索与境内外期货交易所合作模式创新,提升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交割能力。争取境内外商品交易所在西安市设立交割库,建设仓储和采购基地,发挥仓储体系带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绿色金融引领行动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绿色融资规模实现大幅提升,有力支持西安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
拓展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机构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和“三去一降一补”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绿色保险制度,探索开展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绿色农业保险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丝路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为绿色产业发展强化资本供给。
物流金融拓展行动
基于“三个经济”发展,物流企业融资需求有效满足,供应链金融创新成效显著,利用核心企业信用高效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问题。
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积极推广“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为中欧班列量身打造专属融资服务,提升陆路贸易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物流产业金融支持,开展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专用设备抵押、质押信贷业务。
跨境金融融通行动
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跨境领域金融产品明显丰富、融资成本有所降低、融资规模显著扩大,争取到2022年全口径跨境融资余额突破800亿元,人民币跨境使用结算累计达到2400亿元,银行业国际结算业务总量累计超8000亿元。
推动跨境金融创新驱动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合法合规的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等业务,鼓励适应跨境电商进出口模式的国际结算模式创新。拓宽跨境双向投融资渠道,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开展跨国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简化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便利人民币计价结算和直接投资。
普惠金融发展行动
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政策体系,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专项资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扶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
降低企业融资难度与成本,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新金融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模式。争取到2022年全市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20家、各类特色专业支行50家、社区支行150家,为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融资的解决方案。
农村金融振兴行动
聚焦“三农”差异化金融需求,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重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用不健全和资金供给不足等问题。
拓宽“三农”融资渠道,探索开展信用农户授信与主办银行相结合的小额信贷产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扩展涉农业务范围,鼓励银行业机构在县域和网点空白的乡镇设立分支机构,通过POS机、ATM、网上银行、惠农金融服务点等多种形式延伸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建立涵盖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和共享的系统管理体系,争取到2022年累计发放评级贷款达到2亿元以上。推进“助农保”特惠扶贫保险,有效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意外返贫,争取到2022年提供保险保障资金达到100亿元以上。
金融人才培元行动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各层次人才教育培养,打造一支与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人才队伍。
提升金融人才政策环境。设立领军人才“绿卡通”,完善人才安居、医疗健康、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建设金融人才信息库,鼓励各类金融人才参与西安重大金融与经济研究工作。制定金融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每年组织不少于10期金融人才研修班,每年遴选100名左右金融人才赴境内外知名金融企业和国际金融组织开展学习培训。
信用服务增进行动
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完善,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全面发展,以信用信息大数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以信用安全吸引资本集聚,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推动金融信用信息数据整合,搭建金融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提供资源对接、信用增信、风险管理、产业扶持等综合金融服务。引进设立大数据征信等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开发信用画像、信用消费、信用保险等新型信用服务业态,培育发展信用信息服务市场。做好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入驻西安的相关工作,提升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使用率。并全面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风险防控行动
金融监管工作力量不断增强、组织架构不断优化、协作机制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地方金融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由金融、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市级金融监管与联合执法体系,构建与省级金融工作部门、“一行两局”预警信息报送、反馈和处置的工作闭环,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协同协作。建设地方类金融监管综合服务系统,提升非法金融风险、机构合规风险等综合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金融空间建设行动
金融资源进一步集中集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高新区金融核心区初步建成,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咸新区金融功能承载力显著增强,金融小镇的金融生态更加完善。
加快高新区金融核心区建设,大力引进总部型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打造“创新+金融”城市门户。加快丝路(西安)前海园建设,导入前海模式中可复制落地的金融政策,对接引进前海金融资源,打造深圳前海与内地合作的样板。发挥西咸新区空间资源优势,着力吸引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并推动金融小镇特色化发展。
金融中心辐射行动
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金融中心交流合作,加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品牌建设,争取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认可,提升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加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品牌建设,争取将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丝路资金融通、人民币国际化、跨境金融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我国丝路金融全方位开放合作的窗口和试验田。推动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落户西安。选择国内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城市,定期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金融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提高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西安日报